星島日報 純屬篩檢 大便隱血測試(07 Sep 2016)

純屬篩檢大便隱血測試

衛生署下月將為合資格長者展開大腸癌篩查計畫,初步必須先經大便隱血測試,確定屬陽性才獲安排照腸鏡。是次將使用新式「免疫化學大便隱血測試」,受檢者毋須像舊式方法般要戒口如避免富含鐵質及維他命c等飲食,以防干擾化驗結果。然而有家庭醫生指無論檢測方法新舊,大便隱血測試始終非最理想預警良方,而且具一定程度的誤導風險……

無助查找瘜肉

「政府是次為六十八歲至七十歲長者者先進行糞便隱血測試,雖可預先篩走不達標照腸鏡的個案,以達更有效控制公帑開支的目的,但實際上這合資格年齡層人士,醫學上本已被列入腸癌高風險群組,有需要直接進行大腸鏡檢測,一旦發現腸道內瘜肉,便應即時切除及作化驗。現時如仍先要作大便隱血測試,反而有可能減輕了原有助高風險人士防患的作用。原因是檢測糞便隱血,除有可能出現假陰性個案外,囿於此法亦無助查找腸內瘜肉(即使長有癒肉,糞便亦不一定會帶血),而瘜肉的成癌率一向又較高,故如只以大便隱血檢測作防控腸癌的指標,恐怕具有一定的誤導風險及成效有限。」家庭科專科醫生李俊傑(見左圖)解釋。

李醫生建議市民,尤其是五十歲或以上人士高危類別者,為杜絕大便隱血測試出現假陰性的風險而延誤了診治時機,最好直接進行大腸鏡檢查,能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外,如有需要更可一併即時切除腸內瘜肉,以防後患。因此,是次被納入篩查的長者如經濟能力許可,應考慮直接自費照腸鏡,以減低糞便隱血測試結果一旦有誤而左右了盡早防患的良機。

非止於腸道出血

消化道如大量出血或出血位置靠近肛門,可憑肉眼見到糞便帶有鮮紅色的血。然而當消化道內的出血量少或出血位置離肛門較遠,血會與糞便混在一起而肉眼無法察覺,亦即所謂的糞便隱血。大便帶血不一定因腸道癌所致,任何消化道疾病如胃、十二指腸潰瘍,大便也有機會帶血,故如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,建議進行全面消化道檢查。

自取樣本方法預覽

為方便參加者,衞生署是次為每名長者提供了兩個特定的專用「採便管」(見圖),採集樣本過程共分為六個步驟,受檢者必須正確依足指示進行,以防影響準確性。署方拍攝了短片給有需要人士備忘。